第二关,脱贫攻坚从产业发展着手
当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如火如荼推进之时,杨林生带着队友们启动了精准脱贫工作中最大的计划——产业兴村。
山下村地处安仁县的母亲河永乐江畔,年平均气温18℃,阳光充足,雨量充沛,小气候最适宜枳壳生长,是县里“药材安仁”重点布局的山村之一。这么好的计划,找谁来带头实施呢?大家一致想到了时任副支书李家平。李家平是村里的名人,在县城从事工程建设多年,头脑活,人脉广,有资金。

“只有自己富不是好干部,可是我干工程内行,搞农业产业是个门外汉,心里没底呀。”这么重的担子要自己挑起来,李家平有些担心、忧虑、害怕。“市场前景怎么样?如果搞砸了,我亏本事小,村民没有长期收入事大。”
料到李家平有此担心,杨林生拿出早就想好的对策,陪着他做市场调查。
枳壳在中西药和保健品上都有很广泛的用途,市场需求量很大,只要是绿色有机种植的,有多少要多少。枳壳易种易活、病虫害相对较少,要想收成好、品像好,少不了精心管理,要想药效好,还得小气候适宜。调查结果让大家心里有了底:枳壳基地是老天安排在山下村的,难怪山上常见野生枳壳。
市场调查得到的信心, 能转化成村民跟着干的信心吗?
“金融扶贫,每户可以无息贷款5万元,这笔钱放在村里龙洲中药材合作社的账上统一管理,不等挂果就按8%的保底收入每半年分红一次,挂果以后按利润分成,分红会更多。”
“我贷款给李老板,他住别墅、开豪车,到时候还贷款的还不是我。”部分贫困户不相信。
“贷款都是李家平的资产作抵押,银行和政府都要监管,专款专用,挪用不了,你放心。”
“李老板办咯么大的合作社,我可以去做事么?”“药材基地每年都要除草、剪枝、施肥、杀虫,需要的劳力不少,你想去就报个名,工资按天数算。”

带着产业扶持政策、金融贷款政策和药材公司签订的保底价收购合同,杨林生和战友们挨家挨户地跟农民兄弟拉起了家常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2015年12月,第一期工程320亩,栽种枳壳2万株。2016年7月,山下村的龙洲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以“公司+农户”的方式注册成立。2017年3月,合作社第二期工程281亩,栽种枳壳⒈7万株。
全村17户贫困户将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入股合作社,分贷统还入股分红,每年每户保底分红4000元;96户382名贫困户,每人每年分红377元。同时,山下村十余名贫困人员长年在合作社务工,年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。消息不胫而走,邻近3个村83户贫困户纷纷入股,也搭上了山下村龙洲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的脱贫快车。采访时,李家平告诉我们,2016年的枳壳合同收购价每公斤4元,2017年是6.4元,行情看涨,前景不错。
2017年6月,村委换届选举,李家平高票当选村委主任。村民说,李家平当主任,我们脱贫致富更有希望!
在中药材产业发展起来的同时,山下村的众意苗圃合作社、烤烟产业、优质稻种植大户、养羊养牛养信鸽大户也竞相发展起来,带动贫困户就业68户80人,每户年创收6000余元。

村里的“鸽子王”匡泽春,在承坪乡信鸽比赛拿过一等奖,现在他家的普通鸽子一对能卖100元,村里象他那样的规模养鸽户有3户。贫困户匡石生承包村里40亩抛荒田种上优质稻。56岁的贫困党员、退伍军人匡红林以贫为耻,联合另外3户贫困户用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创办“红林牛场”,从2016年的15头扩大到现在的30头,去年过年宰杀5头牛没出村就卖完了……
杨林生开心地说:“村里大大小小的‘自助脱贫队’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,‘你争我赶赛脱贫’成了村民最开心的事。”
未完待续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