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贫队长杨林生的扶贫故事
从安仁县承坪乡山下村采访回来,许多鲜活的画面令人激动:村道上,每天8趟的扶贫公交车,满载幸福,往来穿梭;药材基地里,第一期种植的枳壳长到碗口粗细,挂果在即;半年一次的合作社入股分红,村民笑逐颜开;山坡上奔跑的牛羊、逆风飞翔的信鸽,像山村的精灵,欢快、自由……
这些画面背后,总有一个脸庞黝黑、身材精瘦的身影,挥之不去。他就是市委派驻山下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、市检察院法警支队政委杨林生。聊起山下村的变化,他憨厚地笑了:“过了村民信任、产业发展和以身作则三关,打嬴脱贫攻坚战总算是胜利在望了。”
第一关,赢得信任从难点破题
2015年10月,杨林生从安仁县安平镇药湖村转战承坪乡山下村,任市委派驻山下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。这是2013年1月以来,杨林生农村工作的第3个战场。

多年的农村工作一线历练,他认准了一个理——村民的信任比任何发展计划都重要。想得到村民的信任,就要从村民最迫切、最关心的大事、难事做起。
“村民最关心的是哪件事?”进驻山下村不久,杨林生就召集工作队、村支两委和村民代表开起了诸葛亮会。
“岩鹰渐组前面2公里的断头路最头痛,晴天一身灰、雨天一身泥,摩托车都要推着走。”“全村十几口山塘、灌溉水渠急着维修,靠天吃饭,收成难保。”……
几经商议,一致决定,第一件大事就是修“断头路”!打通制约山下村经济发展的“肠梗阻”。

要从修“断头路”破题?村支书匡春生犯愁了,20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。那时,他还是村里民办小学老师。岩鹰渐组前面的路,压根就不叫路,而是一条石缝,挑个担都要侧身通过,娃娃上学放学路上险象环生。他带领一些村民放炮修路,可村里的老人坚决反对。“路宽了,村里的风水就破了,修不得!”犟脾气的他硬着头皮把路拓宽了,却因此得罪了不少人。匡支书心里嘀咕:干吧,只要能让大家脱贫根,再得罪一次也认了。
“要想富先修路。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是工作队的主要任务,支书放心,我们多去他们家里坐坐,会支持的。”杨林生见支书犯愁,知道修断头路触及了他心里的旧伤,但路不能不修。总不能因为这点断头路,挡住全村人甚至沿途十几个村的财路吧?
一连二个月,杨林生和队友们风雨无阻,带领群众夯实路基,上下奔波,积圾争取支持。
2016年1月30日,岩鹰渐组村民自发放起了庆祝的鞭炮,“烂了几代人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!”
路通了,杨林生并不满足。因为原来修的通村公路太窄,货车进不来,农产品出不去,会个车要倒几里地。“这样的路,对发展经济作用不大。”杨林生按照进村伊始大家共同制订的发展计划,开启了通村公路拓宽工程。

2017年5月,当扶贫公交车的喇叭声在山下村响起,全村人再一次欢呼起来。山下村成了全县第一批通上公交车的村子。公交车每天来回8趟,从村里到安坪镇圩场,原来只能花25元租摩托,现如今坐公交只要4元钱。从村里到县城,全程40公里,原来租个车需花120元,现只要9元钱。这是村民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,如今美梦成了真!
从工作队进村以来,共投入800余万元,拓宽村主干道8公里,修通组公路2公里,修缮山塘6座、灌溉水渠8千米,村里的基础设施焕然一新,村民生产生活顺心如意。说起这一桩桩、一件件,匡支书如数家珍。
“杨队长是个说话算数的人,他敢想事、会做事、能成事,件件都办到了我们的心坎上,不愧是市委派来的好队长!”从最初村民对工作队的不信任,到大家见了工作队的同志都竖大拇指,杨林生开心地笑了:“村民从心底里相信我们,做事就容易了,脱穷根也就不难了。”
未完待续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