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家千里、举目无亲,工作成了他的一切。他三年三次换岗,次次都实现完美转身。他就是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检察院“80后”干警赵福玉。回顾自己这3年走过的足迹,他说:“下苦功就会有收获。”
(一)
身材单瘦的赵福玉是河南省周口市人。2010年9月,法律本科毕业的他,通过公开招考来到郴州市最偏远、最贫穷的桂东县检察院工作。
刚参加工作,赵福玉就得了个“总管小哥”的绰号。因为他一个人挑起了该院反贪局、职务犯罪预防局两个局的内勤。尽管忙得团团转,可他还经常找事做。
看守值班是个苦差事,他主动请缨。结果,他这个常值晚班的新兵屡建奇功。
2011年7月,行贿人宋某已监视居住一个月了仍不开口。
赵福玉利用值夜班的机会,像朋友一样跟他拉家常、套近乎。十几天后,宋某向赵福玉打开了心扉:“既然是朋友,你跟我说实话,像我这样会判多久?”
见时机成熟,赵福玉拿出一本刑法:“这是刑法法条,相信它准没错。”说罢,赵福玉把拒不交待和积极配合的不同量刑条款给他标记出来。宋某接过书,足足看了一夜。几天后,宋某交待了自己的行贿情况。
参加工作头一年,赵福玉不但把两个局的内勤做得井井有条,还从旁协助突破反贪案件4起。
(二)
2011年9月,赵福玉出人意料地做起了政工专干。基层检察院的政工科就像“杂事窝”,他嘴上说服从组织安排,可心里并不高兴。但是不高兴归不高兴,来了就得干,干就要干好。
最让赵福玉头痛的是对外宣传。当时,院里年均发稿不到20篇。可他连什么是新闻,什么是通讯都不知道。
头两个月,他写了30篇稿子投到正义网,全部石沉大海。赵福玉拔通了正义网编辑杨柳老师的电话。
“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的稿子好吗?”“你的稿子问题确实不少,首先网络新闻标题的取法不对,导语不精炼,新闻五要素也不全……”
电话上,杨柳老师一连点评了他新投的4篇稿子,把病根和药方一一告诉他。得了老师“真传”,赵福玉写得更起劲。之后的一个月里,他又写了20篇稿子,7篇被采用。
“不行,命中率还太低了。”于是,赵福玉再次电话拜师。这次,他明白了:检察新闻选题很重要,基层检察院开会、讲课、登山等鸡毛蒜皮小事是入不了编辑“法眼”的。
练笔、请教,再练笔、再请教。就这样,赵福玉全年在正义网发稿96篇,全年发稿124篇,使该院在全市检察机关的外宣排名提升了8个名次。
(三)
去年10月,新闻刚写顺手,赵福玉被调到办公室主持工作,写材料成了头等任务。他犯难了:写材料和写新闻表面上都是文字工作,可实质上却完全不同。
果然,起草第一个材料,他就累趴下了。那是桂东县检察院5年来的工作报告。时间跨度大、文字要求高,他足足改了18次才定稿。
看着熬得眼眶发黑的赵福玉,检察长周杰心痛地拉他坐下,像大哥一样教他:“吃透上情、掌握下情,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。”从此,学习上级文件精神、收集整理信息简报,成了他每天必做的功课。慢慢地,赵福玉初窥了写材料的门径。
今年7月的一天,正在吃晚饭的他接到电话:明天上午“全国文明接待室”检查组来院里听汇报。原定两个礼拜后才来的检查组怎么提前了?他赶回办公室提笔就写。
天边露出鱼肚白时,汇报材料已经校对完毕。看着自己一宿未睡的成果,赵福玉笑了。从最初写一个材料花一个月到现在只要一晚上,他再次品尝到了“下苦功就会有收获”的甘甜。
|